多动不安孩子注意力的调节方法
与孩子的父母、孩子老师、孩子亲戚邻居、孩子同学朋友了解孩子平时表现情况,对孩子表现有全面、客观的了解,以确定最适合孩子的调节方式和方法。
为什么要与与孩子的父母、老师、亲戚邻居、同学了解孩子表现情况呢?向父母了解,可排除假性多动不安,了解其多动不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表现出来的,持续时间有多长;向老师了解,可知在校表现情况,并了解学生在什么方面注意力相对持久一些,对什么东西特别感兴趣,以明确转移其注意力的方式和方法,让其在这些方面进行长时间的注意力训练,并辅助进行合理的成功心理暗示;向其亲戚领导了解孩子表现了解情况,可以发现父母隐瞒或羞于谈及的孩子情况或存在的错误的教育方式(注:孩子亲戚邻居出于这样孩子的关心会禁不住讲出来);孩子更多时候是与同学朋友相处的,向孩子同学朋友了解情况,可以详细知道孩子平时在公共场合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可确定孩子行为与其它同学的差异性,以便向孩子父母提出合理化调节建议,让孩子尽快融入集体生活中,不会产生明显的遭到排异的感觉,这对孩子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一定要到孩子家中观察孩子生活行为和具体表现情况,看孩子表现情况,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持续时间有多长,学习环境怎样,学习课本放置是否有条理性,课外资料有哪些,有没有购置一些能引发学生兴趣、延长注意力的阅读书籍,若没有这样书籍,则可视情形提议家长适当订阅或购买。
建议孩子父母通过沟通的方式调节孩子活动内容,让孩子由激烈的活动逐渐转变为动脑方面活动,让其身心逐渐平静下来。这种调节要有暗示性,父母要配合指导者进行这种暗示。多动不安的孩子往往喜欢跑、跳、击打、翻滚,调节就要抓住存在的这一状态特点展开。刚开始调节时父母可带孩子进行某一单项活动,并尽量让孩子有一定的疲劳感,或使孩子对其它活动形式降低兴趣。不过,这一单项活动最好不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否则要让孩子转变,就会变得相当困难。另外,在家中,父母要有目的地找到一些能转移孩子兴趣,又可让孩子心静下来的项目,放在明显地方,让孩子看到,并通过语言刺激孩子,让孩子注意力转移到这些方面,从而为调节打下基础。如利用下象棋、围棋、魔方、智力测验题等能让孩子心静一些的内容来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导孩子研究玩法、答案,让孩子心渐渐静下来。孩子玩得好,父母要适时鼓励,让孩子在鼓励中增加兴致。鼓励性、赞赏性语言刺激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鼓励赞赏的语言技巧一般要靠父母把握,但要视孩子情况,由指导者父母协商后进行。孩子父母要经常向指导者反馈孩子变化情况,并配合指导者建议进行微调,让孩子健康成长。
语言鼓励孩子坚持坐凳训练。实际指导时,可暗示孩子,只要他(她)能坐在凳子上几分钟不站起来,学习上就能有很大改善。当孩子确实这样做了,父母要以赏识的语言鼓励孩子,并适时让孩子逐渐增加坐的时间,这对孩子的转变非常有帮助。
当孩子某些学科比较薄弱,也缺乏自信心时,可向孩子介绍高效学习方法,并让孩子当场试用方法,或试用一段时间。当孩子成功时,要尽量在大众面前加以赞赏和心理暗示,不妨让长期缺乏信心、很少听到赞赏声音的孩子虚荣心得以满足,这可以最大限度激励孩子改变自己。学校老师也要配合孩子父母尽量多地进行这种赞赏。为促进教师配合,家长必须事先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孩子所有任课教师进行这方面沟通。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激发其继续试用的兴致,也能使孩子对父母、老师心生感激,最终为实施心理咨询、行为引导打下基础。
这种赞赏和心理暗示在学生转变过程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对于心态相对阳光的孩子,甚至可在他们出现挫折时轻微地指出这是会影响他们学习的一个方面。“轻微”的含义是不要让孩子认为多动会影响他们一辈子。当我们暗示他们,只要他们每天试着让自己坐在凳子上坚持20~30分钟不站起来,学习成绩也会显著上升。父母和家长尽量不用“多动”这个词来强化孩子的认识,越不提其影响越好。
当孩子在场,若有亲戚、朋友或其他教师问及孩子情况时,千万不要提及多动是孩子的不足或缺陷,作为父母一定要维护孩子的尊严,并制止其他人继续述说孩子曾经的不足。因为这会严重打击孩子本已脆弱的心,让其信心完全丧失。作为父母,要尽量在亲戚、朋友面前赞扬自己的孩子,说因为孩子改变了自己才取得成功。这种赞扬会让孩子真正昂起头做人,更加有信心和毅力改变自己。
作为父母,孩子每一点成功都要放大来看,孩子的鼓励是父母、教师、亲属、孩子同学和朋友最好的行为。
孩子的父母要经常性地与调节者反馈孩子变化发展情况,配合调节者做好需要做的工作,反馈情况时切不可隐瞒孩子近一段时间来不良的一些行为,否则调节者提供的缺漏性调节建议无助于自己孩子的转变。
作为父母,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这种调节与转变有时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不要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在很短时间完全改变过来。为了孩子,作为父母和老师,就要有坚韧的毅力配合做好孩子调节工作。
孩子出现多动情况时,越早发现越早调节越好。作为孩子的父母和教师,为了孩子将来,千万不要将孩子多动作为一个普通事情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