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把孩子作为自己的镜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多数中国家长认可的教子方法。即使在素质教育和赏识教育都很深入人心的今天,很多家长仍然坚持用这一办法。美国愤怒管理的顶尖专家、心理学临床助理教授罗伯特·亚伦在最新出版的《不愤怒的世界》里对这一老理提出了挑战。由此可见,棍棒底下不仅出不了孝子,而且,我们由此表现出的愤怒却会遗传给我们的孩子。
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快乐、有安全感、能高度发挥功能的成年人,可以说是每个父母的心愿(连有愤怒问题的父母也不例外)。子女的利益与幸福,是大多数父母念念不忘的。然而,做父母的也很快会体认到,要帮助自己的孩子培养健康有效的生活方式,他们必须给予指导或者管教。管教一词的英文——discipline,源于disciple这个字,其意是追随者或学徒。但一般人在使用“管教”这个词的时候往往将它与“严厉的处罚”画上等号,许多人也理所当然地以为,要做好养儿育女的工作,严厉的惩罚是必要且正当的。这一点,从“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之类的谚语中就可以清楚看到。
有愤怒问题的成年人,特别容易接受偏颇的管教观念,来合理化他们对孩子的严格管教。这类父母最容易在什么时候处罚孩子呢?那就是他们生气的时候,也就是其判断力受到严重干扰的时候,却不见得是孩子的行为最需要纠正的时候。关于如何管教孩子,他们并没有拟定任何妥善的策略。
有天晚上在某家餐厅里,我忍不住注意起隔壁桌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和她的父母。这个小女孩看起来很吵闹而且任性(我告诉自己,五岁的小孩这样子并不奇怪),不但如此,她对服务生讲话的态度也很不客气:“我要的是红色的果冻,不是绿色的,你这个白痴!”小女孩的母亲并未对女儿粗鲁的态度提出纠正,反而一副视而不见,甚至有点乐在其中的模样。然而,乐趣毕竟只是暂时的,这位妈妈的耐性逐渐消失。后来,这个小女孩在杯垫上着色,画到一半粉笔断了,她开始哭叫起来,这位妈妈终于失去耐性,她一边高声斥责,一边开始打女儿屁股,“闭嘴!我叫你闭嘴听到没?”
诸如此类的场面,在愤怒的家庭里相当常见,尽管上演的地点通常不在公众场合。碰到这样的情况时,小孩子通常会觉得无能为力,却敢怒不敢言。他不但学不到父母希望教给他的“道理”,反而可能感到一头雾水:我到底哪里做错了?我刚刚臭骂服务生的时候,妈妈不是觉得很好笑吗?为什么当我折断粉笔而心情不好时,她反而这样大声咆哮?从这个孩子的观点来看,她的行为和母亲的反应之间并没有什么符合逻辑的因果关系存在。
小孩受到这样的对待,除了深感挫折,有时候还会产生一股巨大的愤怒:要是我块头跟你一样大,我一定会马上反击。你等着瞧好了,有一天我一定会把这笔账讨回来的……但是在此刻,由于她年纪还小,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她打不赢妈妈,也不可能收拾行李走人。可悲的是,她却可以做一件事:将父母所传递的负面信息内化,开始相信自己真的是个坏人。而且,她也可能将父母所发泄出来的部分怒气转移到自己身上,变得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事实上,弗洛伊德很早以前就已经说过,忧郁是“愤怒转而向内的结果”。除此之外,这个孩子也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如何迁怒于人。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从此产生。
“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人是家庭塑造出来的,家庭的健康才能带来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家长真正懂得孩子,并能在不同的关健时期给孩子所需要的关爱!这个家庭就可以养育出一个健康、快乐、自信的孩子!
棍棒底下是打不出孝子的,只有科学的方法跟真诚的爱意才能让你的孩子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