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技能,培养学习能力
作为教师,不仅研究怎么教,而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如何学。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
(一)课前指导预习,培养学习能力
我在预习指导时,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教给学生相应的预习方法,并根据新课的重点、难点及易混知识而设计预习方案:
(1)开始预习,对学习内容哪些详读、哪些略看,要向学生交待清楚。对内容多、难度大的知识要分出层次逐层阅读,并将关键词语用色笔画上记号;对概念、法则、定律和性质要逐字逐句推敲、仔细品味。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自学习惯。
(2)精心设疑,诱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如学习《数的整除》一节中关于“素数”、“合数”概念时,我设计这样了这些问题:①什么叫素数?5为什么是素数?最小的素数是几?②什么叫合数?“6”为什么是合数?最小的合数是几?③1是不是素数?1是不是合数?为什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3)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有些知识(如几何的形、体)都可用动手操作方法进行预习。如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可利用实物形象直观的特点,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中掌握这些形体的特征。再如,对“体积”问题,可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或黄泥捏成一个长方体,再把它改捏成圆柱体,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两种形体虽然变了,但体积不变,从而为所学的内容作了铺垫和准备。同时,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课中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释疑
课堂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说就是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教学中我启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并多方面、多角度地释疑。如六年级学习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时,通过预习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圆柱体侧面积展开是个长方形。有一次一个学生却提出:“只能是长方形吗?”
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把包在圆柱体学具和实物侧面的纸展开,卷起,再展开,边观察边思考,进行热烈讨论。一个学生说:“如圆柱体底面周长与高相等,侧面积展开就是正方形”;另一个学生说:“如果沿圆柱体侧面的高斜着切开展开,那么侧面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果从不同角度得到同一计算公式:底的周长乘以高。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发展了空间想象力。
(三)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在多练中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于难点问题,我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及时点拨或提示,分散难点。如分数应用题,它的数量关系抽象且富于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基本的数量关系都是表示整体“1”的标准量、与标准量相比较的比较量、表示比较量占标准量的几分之几的分率三者的关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揭示并抓住这三个量的变化规律,借助“线段图”这一化抽象为具体的分折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就较容易地克服这个难点了。
在练习方法上,应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练习形式上,应灵活多样、富于趣味性。方法有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空多填和一题多解等,充分利用变式开阔学生思路。练习内容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项到综合的原则安排练习,做到难易适量、适度,比例得当,层次清楚,梯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