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天赋儿童”妈妈的特需教育实践
本报在4月23日世界阅读日前一天,刊出《读写有困难或是聪明笨小孩》一文,报道了患有读写障碍学生的心声,此后,松江一位老先生来信,说他的小外孙也存在读写障碍,期望这群特殊的孩子能引起家长、教师及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日前,又有两名家长致电本报,讲述了她们养育读写障碍孩子的艰辛。本报刊出这组报道,不仅希望家长、老师能引起对“读写障碍”问题的重视,更希望其他家长能从她们的态度和行动中获得启发:面对一个“棘手的孩子”,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家长。
走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市儿童医院的大门,叶满枝有点恍惚,手上两份关于儿子检测的报告结论相近,她心里仅存的一点点“万一不是”的祈祷被否定了。
“读写障碍”与“中到重度的注意力缺陷障碍”两个专业名词将这位英语系科班出身,且精通法语、日语的妈妈的自信击得粉碎。叶满枝茫然地在街上走了一圈又一圈,她渴望有人告诉她,接下来该怎么办?
毫无头绪的她回家后发现,儿子小溪因为做作业吃力而大发脾气。小溪看见到妈妈就冲上来吼了一句:“我不要读书,将来就让我扫地好了。”儿子的话,让叶满枝原本委屈、愤怒、难过、无助的复杂情绪顿时化成阵阵心痛,她反问自己:“除了我,还有谁能帮助儿子?”
挣扎过后的叶满枝决定,不再坐等别人告知答案,而要带上儿子一同寻找出路。于是,她彻底告别了外资银行的高级白领生涯,做起了全心研究“差异学习者”特需教学的全职妈妈。三年来,叶满枝在这条荆棘路上,越走越自信,越来越从容。
“如果有机会选择孩子,我还选你做我的孩子”
“如果有机会选择孩子,我还选你做我的孩子。很荣幸,我是你的妈妈。”叶满枝说这话时,语气和缓,白净斯文的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平静的神态仿佛抹去了三年来的艰辛与困苦,只留下坚定与自信。
叶满枝一再关照记者,所谓“XX障碍”、“XX症”只是用作临床研究的专业名词,她更倾向于将读写困难的孩子看成“天赋儿童”或“差异学习者”,而不是病患。这些孩子没病,他们只是在接受信息的途径上与其他人不一样而已,但他们有着其他人没有的特殊天赋,如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视觉形象功能等等。
正因为有了专业且深入的研究,叶满枝坦然地接受了儿子的“差异”——语文默写糟糕但数学逻辑思维强,中译英0分但英语口语溜,酷爱头脑奥林匹克,自然课无师自通得满分。可是,叶满枝没有放任儿子小溪的短板,她和孩子一起开始了漫长的行为训练,而首要任务是情绪疏导。
深秋的某一天,小溪又因为写字问题和自己干起了架,他浑身是汗,赤膊坐在书桌前,使出所有的劲想“战胜”写字。叶满枝见状,赶紧拥抱了小溪,轻抚了他,让小溪的身体从高度敏感、易激惹的状态中放松了下来。叶满枝建议小溪暂停做作业,和她一起看一会儿电影。在那部《叫我第一名》的“专业影片”中,叶满枝希望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你永远有路可走,方法总比困难多,关键看你有多努力。”
避免强化孩子的弱点,避免孩子因“习得性无助”而对弱点逃避或破罐子破摔,是叶满枝在行为训练中特别注重的。她和小溪一同参与群体活动,表扬他的长处,鼓励他大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并引导他合理处理情绪。
为了更好地帮助小溪,叶满枝报读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课程并取得了资质,她认为针对读写的方法训练只是技术层面的指导,而对孩子性格与心理层面的指引,对他的“全人格”成长更为重要。借鉴方法、习得智慧,叶满枝说,“孩子让她变成了学习型家长,而学习给了全家人更强的能量”。
有一次,叶满枝和丈夫因琐事起争执,小溪在一旁说了一句“四两拨千斤”的话:“爸爸妈妈,有什么好吵的,不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顿饭吗?”在儿子的话里,叶满枝照见了自己的羞愧,也发现了孩子情商的丰满。“他可以在读写上不优秀,但却不能在做人上不及格”。叶满枝意识到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上,家长有着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于是,她和丈夫约定,私下探讨分歧,不再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对方。
如今的小溪会这样表达他的生气:“妈妈,我现在情绪不好,给我5分钟冷静一下。”从爆发到冷处理,叶满枝看到了孩子的自我调控力。“生气时,你会习惯性地举起手还是张开嘴?”叶满枝说,家长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举止。
“妈妈无比欣赏你的坚强和勇气,你真是一只了不起的小乌龟”
学会管理自身及孩子的情绪后,叶满枝觉得不妨把困难当成培养意志品质的契机。在她看来,小溪比优等生更了不起,他们一遍就能做好的事情,小溪要做10遍,但从来没有放弃。“小小年纪就能克服这么大的困难,妈妈无比欣赏你的坚强和勇气,你真是一只了不起的小乌龟”。在那些困难重重、为作业而战的深夜里,母子俩一起看励志片,一起读小豆豆,曾经共同经历的泪水和欢笑,是他们珍贵的精神财富。叶满枝说:“头等大事是先做人,然后才是做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法无定法,看待事物的角度变化后,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方法。我不仅要正视孩子的差异,还要悦纳他。”
也因为小溪,全家人的心更齐了。叶满枝非常感谢丈夫在物质与精神上给予她的支持。无论寒暑、晴雨,丈夫总是带着小溪运动,以增进手眼协调性、舒缓焦虑心情、提高学习效率。
丈夫的积极参与,让叶满枝觉得自己在家庭教育中不是“婚内单亲”。“虽然,我是全职妈妈,但教育绝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叶满枝说,爸爸代表规则,妈妈代表无尽的爱,她和丈夫背靠背帮助,彼此信赖与依靠,在“特需”的家庭教育路上微笑着艰难前行。
“一半时间花在语文学习上,进步虽然缓慢但能看到希望”
叶满枝的陪读方式有些特别,在形式上,她称之为“若即若离”式——既帮助儿子读写,也放手让他学会独立做作业和掌控时间。叶满枝担心,持续的长时间陪伴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而在方法上,叶满枝则做了另类教材的诠释。按照学校的教学大纲,叶满枝根据儿子的情况,结合各种有声视听手段为儿子讲解。“突然的突,就是路边的洞口里突然冒出一只小狗,吓了你一大跳……”叶满枝说,“抽象的文字用一则形象的故事来解释,孩子更容易理解。”在辅导小溪做作业时,叶满枝不断地加入“课程插件”来帮助孩子记忆,有时是一则故事,有时是一段影片,有时是一幅图画。
与初入小学时屡遭学科老师集体“投诉”相比,如今的小溪得到了更多的认可。数学上,小溪的逻辑思维很强,所以“等一等”之后,他就跟上甚至超过了;英语上,叶满枝利用自己的专业强项尽可能多地与儿子对话,以整体语感带动单个词汇和句子理解。并用美国的读写障碍教案,拆分单词,帮助记忆。“但碰到中译英或英译中,他还不行,与写有关的学习仍然比较吃力。”叶满枝说,“一半时间花在语文学习上,进步虽然缓慢但能看到希望,现在小溪能写简单的作文了。”
在训练学习方法的同时,叶满枝还有意识地引导小溪学习传统文化。“人的大脑中的自省能力要到成年后才发育完善”,叶满枝在学习大脑构造差异时的发现,让她对自己有了更深的反省:每个生命都是有力量的,也许在学习能力上有所差异,但可以求得道德上的认同。于是,叶满枝和小溪一同走进传统文化,从《弟子规》《论语》《大学》《太上感应篇》 等经典中磨砺良心、提升品性。
“接下来的路,更难走,但谁让我被‘选中’了呢”
陪伴小溪学习的过程中,叶满枝完成了自我转型,她从一名金融从业者变成了行为训练师、心理咨询师和兼职英语教师。她说,这种改变来自强大的内驱力——爱。爱孩子,也爱这个世界。帮助小溪,也帮助其他更多的孩子。
叶满枝兼职进社会机构教学后,能感受教学任务与孩子期盼对教师形成的压力,在“整齐划一”的要求下,特需教育是无从谈起的。叶满枝通过“角色扮演”,让小溪在面对异议时,怀有同理心,理解老师的难处。对应情绪释放后,小溪对学校更加适应,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也逐渐好转。
有时,叶满枝还受一些公益组织邀请为“差异学习者”家长做讲座。瘦弱的她,站着连讲3个小时,却一点不知疲倦,她坦诚地告诉家长,没有万灵神奇药,只有科学的方法能帮助这群孩子,因为脑结构的差异使得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要不断地学习,了解孩子优势的认知通道,用这个而非传统的方法帮助他,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大部分家长总会寄希望于“特效药”,渴望有立竿见影的办法,这时候,叶满枝通常会说:“孩子有‘慢’的权利,家长要学会‘等一等’。我们要尊重生命自身的发展规律。”
叶满枝对“差异学习者”的研究,一半是通过国外专业网站远程学习,而另一半则是团队系统支持。最初给予她帮助的是“根与芽组织”和“shanghai choosen family 组织”。在团队中,叶满枝获得了信心与力量。她很推崇“家长联盟”,在这种有效的团体支持系统中,有共同苦恼的家长走到一起,互相支持,交流经验,舒缓情绪,探讨应对之策,把正能量辐射给孩子。
今年6月,叶满枝将带着小溪赴美国,她会进一步参加orton-gillingham多重感官语言系统的训练师资质考核,并参加实训。叶满枝希望能将国际前沿与专业的研究汉化后推广至国内,同时根据国内孩子的实际情况做针对性训练,以帮助更多的家庭。
“接下来的路,更难走。”叶满枝说,“但谁让我被‘选中’了呢?生活用真实的困难告诉每个人,什么叫坚强。”叶满枝想用实践告诉所有“差异学习者”家庭:“只要努力,就有希望。”
记者手记
不是所有的花 都在春天绽放
小指怎么长,也无法超过中指,但你能认为这是小指的“缺陷”吗?承认差异性的存在,因材施教当是教育的出发点。
在美国,针对学习差异者已有一套完整的诊、教、训一体的辅助系统,允许延长考试时间,或考试时读题给他们听。
在中国香港,学龄儿童经过社区专业测评诊断为学习差异者可接受特需辅导,并获得每月专项教育津贴。他们的教具中加入了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等多重感统刺激,教案的设计也是从差异者的优势学习通道切入,制订层级化个人教学方案,帮助他们分阶段达到学习目标。
在中国上海,叶满枝正实践着个体“特需教育”,这有别于以智障、残疾儿童为对象的特殊教育,是针对普通儿童因学习能力差异而进行的个性化辅导。叶满枝说,不用艳羡境外的教育资源,他们也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研究才有今天的成效。我们的“特需教育”正在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更紧密的家校联系是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但叶满枝也呼吁尽快开发诊断量表,建立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机构,构建更科学的考核指标,让差异者有机会展示长处。
据日本岩手县的研究表明,“读写困难”约有50%的遗传几率,每20人中就有1人为差异者,且男性多于女性。只要教育方法得当,“差异”并不影响个体的发展。
安徒生、达·芬奇、爱因斯坦、李光耀、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米老鼠之父沃特迪斯尼、电话发明者贝尔、苹果之父乔布斯、火箭工程师韦赫·冯·布朗、儿童文学家波拉蔻、美国神经学家哈维·库欣……当这些成功者的名字也与“读写困难”相连时,你是否理解了瑕不掩瑜的道理?
不是所有的花都在春天绽放,或许就有那么一株腊梅,需要我们等待与呵护。
在整理长达16页的采访笔记时,叶满枝推荐的一首日本童谣感人至深:“我就是张开双手/也一点儿在空中飞不起来/但会飞的小鸟也不能像我一样/在地面上快快地跑/我就是使劲儿地摇晃着身体/也发不出好听的声音/但叮当响着的小铃铛也不能像我一样/知道唱许许多多的歌儿哟/铃铛和小鸟,还有我/大家都不同,但大家都很棒。”
“妈妈无比欣赏你的坚强和勇气,你真是一只了不起的小乌龟”
学会管理自身及孩子的情绪后,叶满枝觉得不妨把困难当成培养意志品质的契机。在她看来,小溪比优等生更了不起,他们一遍就能做好的事情,小溪要做10遍,但从来没有放弃。“小小年纪就能克服这么大的困难,妈妈无比欣赏你的坚强和勇气,你真是一只了不起的小乌龟”。在那些困难重重、为作业而战的深夜里,母子俩一起看励志片,一起读小豆豆,曾经共同经历的泪水和欢笑,是他们珍贵的精神财富。叶满枝说:“头等大事是先做人,然后才是做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法无定法,看待事物的角度变化后,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方法。我不仅要正视孩子的差异,还要悦纳他。”
也因为小溪,全家人的心更齐了。叶满枝非常感谢丈夫在物质与精神上给予她的支持。无论寒暑、晴雨,丈夫总是带着小溪运动,以增进手眼协调性、舒缓焦虑心情、提高学习效率。
丈夫的积极参与,让叶满枝觉得自己在家庭教育中不是“婚内单亲”。“虽然,我是全职妈妈,但教育绝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叶满枝说,爸爸代表规则,妈妈代表无尽的爱,她和丈夫背靠背帮助,彼此信赖与依靠,在“特需”的家庭教育路上微笑着艰难前行。
“一半时间花在语文学习上,进步虽然缓慢但能看到希望”
叶满枝的陪读方式有些特别,在形式上,她称之为“若即若离”式——既帮助儿子读写,也放手让他学会独立做作业和掌控时间。叶满枝担心,持续的长时间陪伴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而在方法上,叶满枝则做了另类教材的诠释。按照学校的教学大纲,叶满枝根据儿子的情况,结合各种有声视听手段为儿子讲解。“突然的突,就是路边的洞口里突然冒出一只小狗,吓了你一大跳……”叶满枝说,“抽象的文字用一则形象的故事来解释,孩子更容易理解。”在辅导小溪做作业时,叶满枝不断地加入“课程插件”来帮助孩子记忆,有时是一则故事,有时是一段影片,有时是一幅图画。
与初入小学时屡遭学科老师集体“投诉”相比,如今的小溪得到了更多的认可。数学上,小溪的逻辑思维很强,所以“等一等”之后,他就跟上甚至超过了;英语上,叶满枝利用自己的专业强项尽可能多地与儿子对话,以整体语感带动单个词汇和句子理解。并用美国的读写障碍教案,拆分单词,帮助记忆。“但碰到中译英或英译中,他还不行,与写有关的学习仍然比较吃力。”叶满枝说,“一半时间花在语文学习上,进步虽然缓慢但能看到希望,现在小溪能写简单的作文了。”
在训练学习方法的同时,叶满枝还有意识地引导小溪学习传统文化。“人的大脑中的自省能力要到成年后才发育完善”,叶满枝在学习大脑构造差异时的发现,让她对自己有了更深的反省:每个生命都是有力量的,也许在学习能力上有所差异,但可以求得道德上的认同。于是,叶满枝和小溪一同走进传统文化,从《弟子规》《论语》《大学》《太上感应篇》 等经典中磨砺良心、提升品性。
“接下来的路,更难走,但谁让我被‘选中’了呢”
陪伴小溪学习的过程中,叶满枝完成了自我转型,她从一名金融从业者变成了行为训练师、心理咨询师和兼职英语教师。她说,这种改变来自强大的内驱力——爱。爱孩子,也爱这个世界。帮助小溪,也帮助其他更多的孩子。
叶满枝兼职进社会机构教学后,能感受教学任务与孩子期盼对教师形成的压力,在“整齐划一”的要求下,特需教育是无从谈起的。叶满枝通过“角色扮演”,让小溪在面对异议时,怀有同理心,理解老师的难处。对应情绪释放后,小溪对学校更加适应,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也逐渐好转。
有时,叶满枝还受一些公益组织邀请为“差异学习者”家长做讲座。瘦弱的她,站着连讲3个小时,却一点不知疲倦,她坦诚地告诉家长,没有万灵神奇药,只有科学的方法能帮助这群孩子,因为脑结构的差异使得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要不断地学习,了解孩子优势的认知通道,用这个而非传统的方法帮助他,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大部分家长总会寄希望于“特效药”,渴望有立竿见影的办法,这时候,叶满枝通常会说:“孩子有‘慢’的权利,家长要学会‘等一等’。我们要尊重生命自身的发展规律。”
叶满枝对“差异学习者”的研究,一半是通过国外专业网站远程学习,而另一半则是团队系统支持。最初给予她帮助的是“根与芽组织”和“shanghai choosen family 组织”。在团队中,叶满枝获得了信心与力量。她很推崇“家长联盟”,在这种有效的团体支持系统中,有共同苦恼的家长走到一起,互相支持,交流经验,舒缓情绪,探讨应对之策,把正能量辐射给孩子。
今年6月,叶满枝将带着小溪赴美国,她会进一步参加orton-gillingham多重感官语言系统的训练师资质考核,并参加实训。叶满枝希望能将国际前沿与专业的研究汉化后推广至国内,同时根据国内孩子的实际情况做针对性训练,以帮助更多的家庭。
“接下来的路,更难走。”叶满枝说,“但谁让我被‘选中’了呢?生活用真实的困难告诉每个人,什么叫坚强。”叶满枝想用实践告诉所有“差异学习者”家庭:“只要努力,就有希望。”
记者手记
不是所有的花 都在春天绽放
小指怎么长,也无法超过中指,但你能认为这是小指的“缺陷”吗?承认差异性的存在,因材施教当是教育的出发点。
在美国,针对学习差异者已有一套完整的诊、教、训一体的辅助系统,允许延长考试时间,或考试时读题给他们听。
在中国香港,学龄儿童经过社区专业测评诊断为学习差异者可接受特需辅导,并获得每月专项教育津贴。他们的教具中加入了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等多重感统刺激,教案的设计也是从差异者的优势学习通道切入,制订层级化个人教学方案,帮助他们分阶段达到学习目标。
在中国上海,叶满枝正实践着个体“特需教育”,这有别于以智障、残疾儿童为对象的特殊教育,是针对普通儿童因学习能力差异而进行的个性化辅导。叶满枝说,不用艳羡境外的教育资源,他们也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研究才有今天的成效。我们的“特需教育”正在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更紧密的家校联系是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但叶满枝也呼吁尽快开发诊断量表,建立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机构,构建更科学的考核指标,让差异者有机会展示长处。
据日本岩手县的研究表明,“读写困难”约有50%的遗传几率,每20人中就有1人为差异者,且男性多于女性。只要教育方法得当,“差异”并不影响个体的发展。
安徒生、达·芬奇、爱因斯坦、李光耀、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米老鼠之父沃特迪斯尼、电话发明者贝尔、苹果之父乔布斯、火箭工程师韦赫·冯·布朗、儿童文学家波拉蔻、美国神经学家哈维·库欣……当这些成功者的名字也与“读写困难”相连时,你是否理解了瑕不掩瑜的道理?
不是所有的花都在春天绽放,或许就有那么一株腊梅,需要我们等待与呵护。
在整理长达16页的采访笔记时,叶满枝推荐的一首日本童谣感人至深:“我就是张开双手/也一点儿在空中飞不起来/但会飞的小鸟也不能像我一样/在地面上快快地跑/我就是使劲儿地摇晃着身体/也发不出好听的声音/但叮当响着的小铃铛也不能像我一样/知道唱许许多多的歌儿哟/铃铛和小鸟,还有我/大家都不同,但大家都很棒。”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东方教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