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堕落的“乐毒”与障碍的阅读

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12日公布的一项有趣研究,一些科学家、画家、政治家以及各路名人,都患有一种叫做“阅读障碍”的病症,在他们列出的患者名单上,人们还可以看到毕加索、法拉第、比尔·盖茨、洛克菲勒、迪斯尼科学家也根据这项研究推断,或许阅读障碍正是成就这些伟大

  

  
\

   

\

   

\
 

   音乐能给人们带来听觉上的愉悦,也能成为精神毒品;阅读障碍可能影响人们的学习成绩,却也可能成就各路大师。

 

  网上流传的“音乐毒品”。传说中的“音乐毒品”。爱因斯坦有阅读障碍。爱迪生的阅读能力也很差。

 

  “音乐毒品”一听就上瘾

  音乐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感,这是人们都知道的道理,在人心情低落的时候,音乐能让人重新振作起来,当人情绪亢奋的时候,音乐也能让人变得安静。不过,有时候音乐会成为毒品,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伤害,这便是人们所说的“音乐毒品”。

 

  一个男孩带上耳机,里面传出了嘈杂的音乐,随着音乐的变化,男孩紧闭双眼,随着音乐摇晃着自己的身体,看上去他仿佛在经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却不愿摘下自己的耳机,依然沉迷其中。

 

  这是网络上流传的一段关于“音乐毒品”的视频中所呈现的情景,而在网站上流传的其他关于“音乐毒品”的视频当中,人们也能看到类似的情景。有人突然情绪异常,有人则在惊恐中一跃而起,有些人则是面露喜悦,陶醉其中。“音乐毒品”又叫音频毒品,英文名为“I-Doser”,中文直译叫做“听的药”。但实际上,这种药并不是能够治病救人的药,而是一种能够使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的毒药,从后来人们赋予它的新名字就能够知道这一点。不久前,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一个机构曾经发表声明,经过他们的研究发现,这种“音乐毒品”对于青少年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希望广大家长引起重视。《环球》杂志也发表文章称,音乐毒品是一种音频制品,当人们听这类音乐的时候,脑电波就会随之改变,大脑会产生和吸毒相似的化学变化。尝试“音乐毒品”的人,也会出现类似吸毒的反应,甚至成瘾。

 

  最初,这些音频文件是在2008年从意大利等国的网站上流行起来的,后来流行到了韩国,接着又来到我国。目前,网络上流传的“音乐毒品”约有70个文件,这些音频文件的长短不一,长的在40分钟左右,而短的也不过5分钟而已。为了吸引人们下载,这些音频被赋予了各种充满诱惑的名字。比如Excite(兴奋)就是让你听了兴奋;Alcohol(酒精)就是听了有喝酒的感觉;Cocaine(可卡因)听了会有吸毒的快感。

 

  这些“毒品”甚至一度还被一些商家利用,成为他们牟利的工具。一个海外英文网站宣称:“这是一家值得相信的公司开发的,多数经过了专家的临床试验,是值得信赖的产品。 ”并且还标有价格,每个文件3至56美元。

 

  “音乐毒品”能改变脑电波

  面对“音乐毒品”在网络上的疯狂流行与网友的极力追捧,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音乐具有如此魔力?想要解释这个问题,人们首先要了解人脑存在的放电现象。

 

  上世纪20年代,德国医生伯格首先发现了人的脑部存在放电的现象。经过长达10年的研究,伯格排除了放电的一切其他来源,证明了他测到的电流来自人的大脑。此外,伯格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不同的状态下,人的大脑放电的频率不同。清醒的时候闭上眼睛,大脑以大约每秒8-13次的速度放电,伯格称之为α波;当睁开眼睛时,大脑放电的频率明显加快了,这种波被称为β波。

 

  随着测量技术的改进,科学家们就不用在裸露的脑袋上测量脑电波了,只需要在颅骨外放上电极就行。这种更加安全并方便的新技术大大促进了人们对脑电波的研究,一些新的脑电波频率也被发现,比如睡眠时出现的θ波,以及深度睡眠时会出现的δ波。

 

  在发现脑电波后,科学家试图通过改变人的脑电波来改变脑部的状态。譬如,让大脑以θ波的频率放电,也许就能起到催眠的作用。相关的研究不少,但其可靠性一直存在争议,而在这些改变脑电波的方法中,利用听觉的方法非常受人们关注。

 

  早在1839年,普鲁士医生德夫就发现,当人们的两只耳朵同时听到频率有微小差距(譬如几十赫兹)的声音时,大脑会自动把它们混合成一种频率的声音,这就叫做双耳效应。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根据这两种声音频率的差距大小,我们的脑电波频率会受到影响和改变。例如当我们一只耳朵听到的是500赫兹的声音,另一只耳朵听到的是510赫兹的声音,相差10赫兹,而这正好落入脑电波中的α波的波段。此时,人们的α脑电波就会受到影响,倾向于以10赫兹的频率活动。

 

  上世纪70年代,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双耳效应可以改变人的大脑状态,也可以成为治疗心理和精神疾病的疗法。“音乐毒品”也正是利用双耳效应,通过改变音乐的频率,从而改变人脑放电的频率,使大脑进入和吸食大麻或者迷幻剂以后类似的状态。

 

  不过,无论双耳效应能使人产生吸毒后的体验,还是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目前都还缺乏非常完备的证据。不过,从目前掌握的资料和案例来看,“音乐毒品”至少会让人产生类似“毒品”的依赖性,人们还是远离为妙。

 

  这些名人也有阅读障碍

  爱因斯坦小时候不仅动手能力差,学习成绩也很差,直到3岁才会说话,而且记忆力很差,很难记住一些很简单的事情。即使在成人阶段,他说话时要找到适当的词汇仍有困难。这些外在表达的东西并没有影响爱因斯坦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尽管他可能记不清一年有几个月,但他提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相对论。

 

  爱迪生,影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直到12岁还不会阅读,他只在正规学校待过3个月,数学和读写能力很差,是一个爱捣蛋的问题儿童。他的阅读能力很差,可能因为小时候听力受到了损害,导致其终生书写拼字都有困难。

 

  丘吉尔,著名的政治家,他将自己的阅读障碍症描述为“言语障碍”,然而他始终坚持锻炼自己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多年后,他终于认为“我的言语障碍已经好了”。尽管言语障碍可能造成了他的一些语言错乱,但这反而让他忽略了不重要的细节,从而成为一个非常果断的人。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12日公布的一项有趣研究,一些科学家、画家、政治家以及各路名人,都患有一种叫做“阅读障碍”的病症,除了上面提及的三位之外,在他们列出的患者名单上,人们还可以看到达·芬奇、毕加索、法拉第、比尔·盖茨、洛克菲勒、迪斯尼……这些名字和他们所代表的成就,足以让人们的眼镜碎了一地。

 

  科学家也根据这项研究推断,或许阅读障碍正是成就这些人伟大之处的重要原因。

 

  不愿动嘴那就多动手

  阅读障碍的基本表现是无法将文字与读音联系起来,很难在所看、所说和所写之间建立联系。文字在有阅读障碍的人面前跳动着、扭曲着,而这些人却不能将文字图像和读音联系起来,以便将书面上的单词转化为口语。在普通人群里,大约有2-10%的人也“读不好书”,也就是说,一个30人的班级里可能就有1到3个孩子“读不好书”,他们也能取得像那些名人一样的成就吗?如果不能取得同样的成就,阅读障碍又能否治愈?

 

  阅读障碍的程度有深浅之分,虽然都可以治疗,但不能根除,因为其根源在于大脑神经细胞的联系,是神经细胞的机能障碍。不过现在看来,阅读障碍似乎也能给人带来敏锐的空间感,而这正是绘画大师与职业画匠的不同之处,这样的研究或许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患有阅读障碍的达·芬奇能够给人们留下经典的《蒙娜丽莎》了。

 

  生活中,人们往往会用识别地图和停车入位的能力来评判一个人的空间感,但准确处理3D信息的能力对于艺术和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参与这项研究工作的英国研究人员找来41名男女,对他们的视觉空间能力进行了测试。其中约一半的测试对象有阅读障碍,在拼写、阅读和书写方面存在困难。但在许多测试题上,有阅读障碍的男性要比正常男性表现得更好,比如回忆邮票上的女王头像朝向哪一边和利用色块复制图案等。

 

  不过,研究人员同时也发现,有阅读障碍的女性对空间的概念就与一般女性差不多,这可能反映出运用3D图像的能力相对属于男性。如果真是如此,或许人们就知道为什么上面提到的患者名单中为何没有一名女子了。

 

  对于为什么患有阅读障碍的人往往能够成为各路名人,研究人员表示,这可能有多种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比如有阅读障碍者会练就更强的空间感来弥补语言的不足。

 

  研究人员说:“许多有阅读障碍的人在解决问题时,更喜欢动脑和动手而不是动嘴。这也许帮助他们练就了在艺术与创意领域取得成功所需的能力。 ”

 

  因此,人们不能说阅读障碍就是很多人成功的原因,否则,按照阅读障碍的发病率来看,世界上恐怕早就已经名人泛滥了。


辽宁日报《堕落的“乐毒”与障碍的阅读》
\

0


下一条:香港各大学都有多名读写障碍生 港大加强辅导 上一条    看书串行是阅读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