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障碍儿童:被误解的“笨孩子”
“正常人看到一个字会在脑中先转化成声音,然后联想到意义,对于读写障碍者而言,从字形转化为声音的这一通道短路了,认字就会很难。”对于普通人而言,很难理解读写障碍儿童世界中识字、认字有多困难,他们会把“毛”读成“手”;阅读速度慢且容易出现跳行的现象……公众对这一学习障碍认知的匮乏使得读写障碍儿童常常被误解成“笨孩子”。
母亲无奈为孩子“改”姓
傅妈妈不明白,为何说话机灵的孩子一写字就成了“笨孩子”。
每次写名字时,小傅都会把自己的姓写成“付”。对于他来说,“傅”字太难写,傅妈妈便为他“改”了姓。一年前,上了小学的小傅仅认识“口”、“火”、“天”等一些简单字。由于社会对读写障碍的认知不够,常考个位数的小傅成了班里成绩垫底的“差生”。
“因为经常完不成听写、默写等任务,孩子会被老师留堂,罚抄写。”傅妈妈不明白,为什么说话时都很机灵的孩子一写字就成了“笨孩子”。因为一直找不到原因,烦躁的傅妈妈曾经一度打骂孩子,希望能以此让孩子变乖、学习成绩变好。
后来通过与其他家长的交流以及公益交流会上的了解,傅妈妈才知道小傅有可能有读写障碍症。在我国,像小傅一样的孩子并不少见,据 2004年北京教科院的统计显示,有10%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读写困难现象。
深圳卫宁读写障碍中心老师梁月仪介绍:“‘读写障碍’是一种与神经系统有关的学习障碍,因先天因素形成,并非由智力、官能障碍、环境因素等导致。有读写障碍的儿童在阅读时会出现跳字漏行、增字、替换字、倒反念、无法理解所读内容等问题,而在书写时则会出现将文字方向左右调换、笔画顺序不正确的现象。障碍的孩子常常被归因于 ‘懒’或者‘笨’。”梁月仪介绍, 被“误解”的孩子在学校里被当作差生,受到各方的压力后对文字的抗拒更加严重,不仅会影响学业,甚至会造成许多心理问题。读写困难儿童中普遍存在厌学、自卑、人际交往能力差等问题。
用橡皮泥学习“写字”
很多读写障碍的孩子恐惧文字,社工们只能用游戏的方式让他们对文字产生兴趣。
经过专业机构的评测,小傅被确认为有读写障碍。小傅刚被妈妈送到卫宁读写障碍中心接受训练时,满教室地跑,甚至会爬到窗台上。义工老师知道,小傅不是坐不住,他是在逃避“文字”。
“很多孩子在认字方面受到了很大挫折,对文字产生了恐惧,甚至会用大声吼叫来表达抗拒。”梁月仪告诉记者,社工老师会使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先对文字产生兴趣。
在服务中心的课堂上,孩子们不是用笔来写字,而是用橡皮泥、小卡片等“玩具”来塑造汉字。“通常人们借助听、看来接受信息,在对读写障碍儿童的训练中义工老师会通过多感官的教学加强对他们对文字的感知。”梁月仪介绍说,读写障碍的最佳矫正期为7岁到12岁,孩子如果能及早被识别,并接受适当的辅导,可以减少日后的学习困难。
经过一年的专业训练,小傅已经可以自己阅读故事书。最令傅妈妈欣喜的是,小傅对文字产生了兴趣,原本对文字避而远之的小傅现在走在路上,会很主动地去认广告牌上的文字。“他的成绩还是不理想,但我们并不关注这个。”傅妈妈表示,她现在最希望孩子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开心成长。
呼吁特殊考试促公平
梁月仪说,也许只要一个小小的举动,孩子的命运就会改变。
在梁月仪看来,推动读写障碍训练的意义在于能让这些孩子不受社会的误解,同时给孩子更好的发展机会。
据梁月仪介绍,在香港地区,读写障碍的专业训练已经推行了十余年。“小学生入学后就会有一个读写障碍的普查测试,教育署根据评定结果给孩子所在的学校提供资助费,用于学校聘请专业的社工和特殊教育老师为孩子进行训练。”梁月仪表示,在中国目前尚没有专业的读写障碍测评标准,卫宁读写障碍中心目前借用香港的材料,但面临着繁体字与简体字之间的转化等问题。
梁月仪还呼吁在教育政策方面,能给予读写障碍儿童更多公平的升学机会。“香港会有针对读写障碍儿童的特殊考试,在考试中有人给考生读题,或者是将试卷的字间距适当放大。”
一个家长曾将测试卷的字体放大,没想到这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孩子的成绩一下子从二三十分提高到了八十多分。“孩子们并不是不会做题目,他们只是读不懂题目而已。”梁月仪说也许只要一个小小的举动,孩子的命运就会被改变。她强调说,阅读障碍的孩子并不笨,他们只是学得慢一些。
转自: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