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装备”加快多学科阅读障碍研究
阅读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途径,人类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阅读获得的。一些阅读障碍患者虽然有着正常的智力和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但阅读水平却比同龄人的平均水平低。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广泛使用,阅读障碍已成为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行为遗传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一项课题。
产生根源仍存争议
临床上,阅读障碍分为获得性阅读障碍和发展性阅读障碍。1896年,英国临床内科医生摩根报告了世界首例阅读障碍病例。100多年来,神经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遗传学家和教育学家等对阅读障碍进行了大量研究,试图探究该症状的病因、特异表现及治疗手段。
导致阅读障碍的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尚无一致结论。据了解,阅读障碍最初被认为是由视觉缺陷造成的,虽然后来很多研究认为,语音加工缺陷导致了阅读障碍,但并未获得一致认可。2013年底,《科学》杂志发表文章称,导致阅读障碍的根源是大脑某些区域之间的连接出现了“故障”。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杨亦鸣领导的神经语言学团队早在2004年就开始关注阅读障碍研究。历经5年,他们研究发现,在中国和英国阅读障碍者身上并没有表现出因语言文化不同而导致脑区激活存在差异的现象。这一研究成果于2010年发表于脑科学顶尖杂志《脑》,至今已陆续被《脑》、《大脑皮层》、《神经影像学》等国际顶尖杂志引用数十次。
面对阅读障碍发生机制的争议,研究并掌握正常人的阅读、语音等加工机制,为阅读障碍者的障碍机制研究提供参照,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另一重要方向。杨亦鸣表示,“该研究不仅可以为我们进一步了解阅读障碍的神经机制提供帮助,也可为患者的诊疗和康复提供依据。”
“人文社会科学现在也用‘重装备’进行研究了”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眼动技术等被大量应用于阅读障碍研究。阅读障碍研究的方法经历了从只能利用尸体解剖方法到主要利用脑成像技术方法的转变。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副院长余光武告诉记者,最早利用大脑解剖的研究表明,阅读障碍者的大脑相对于正常人大脑有特异的结构特征。随着技术发展,研究者应用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和核磁共振扫描技术,大量考察了阅读障碍者与对照组在大脑后部区域、颞叶等区域或者左右半球体积的对称性。有研究表明,78%的正常被试的颞平面及相关区域呈现非对称性(左大于右),而阅读障碍者颞平面和大脑后部区域则更多地出现体积上的左右对称或者反对称性(右大于左)。
为开展相关研究,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牵头的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装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Neuroscan256导脑电系统及GE3.0T磁共振成像系统,以实现语言能力研究的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完美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现在也用‘重装备’进行研究了。”杨亦鸣表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已脱胎换骨,实现了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他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不能只说“我认为”,还要利用科学手段进行验证。学术研究不仅要利用“重装备”,更要对任何理论抱着质疑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在研究中有新发现。
研究为人工智能的实现提供依据
谈及阅读障碍研究的未解难题,杨亦鸣表示,他们只是证明了阅读障碍的神经基础具有跨语言一致性,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如阅读障碍的基因表达、中文发展性阅读障碍患者的筛选和诊疗标准等。
《语言科学》编辑部主任张强向记者表示,目前江苏师范大学神经语言学团队在阅读障碍方面关注的语音识别问题,不仅研究人脑本身,还为计算机科学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实现提供依据。
杨亦鸣说,计算机要想实现智能化,真正模拟人脑,就必须在人脑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在新一轮计算机革命前夜,最主要的工作是把人脑搞清楚。他认为,阅读障碍研究不仅与人脑本身有关,同时也关系到人类幸福与社会和谐。“各种各样的脑疾病造成语言障碍,如果我们了解了语言的脑机制,当有障碍发生时,就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