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障碍高危儿童的早期筛选
一、阅读障碍高危幼儿筛选的意义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人的阅读能力往往决定了学业成就的大小,也是其未来成功从事各项工作的基础。3—8岁是儿童学习基本阅读能力的敏感期,要切实把握这个发展儿童阅读能力的时机。因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地把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在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系统中都存在阅读障碍现象,且这种学习障碍的发病率较高,如Stevenson的跨语言研究发现,在日本、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分别为5.4%、6.3%、7.5%。那些在早期具有语音缺陷或读写困难的幼儿,此后发展成为阅读障碍的可能性也较高,即阅读障碍高危(at risk)儿童。而通常阅读障碍都是在小学入学后一段时间才发现,错过了学习阅读能力的敏感期,纠治的效果不太理想。3—6岁幼儿的大脑仍处于神经可塑性很强的高速建构期,如果能根据科学研究的证据,在幼儿园阶段筛选出阅读障碍高危儿童,并进行对应性的符合发育神经可塑性原理的矫治策略,必能大大减少阅读障碍显型的发生。此外,早期鉴别阅读障碍儿童更经济,更易于矫治,舒华等指出5~6岁的阅读障碍高危幼儿比阅读障碍儿童需要弥补的知识少,而且学前能力的评估测试也更单纯,易于解释,没有和其他经验(如:教学方法、补偿策略)相混淆。
二、行为学筛选方法
西方不少学者都致力于阅读障碍高危儿童筛选的研究。如Scarborough总结了1976年以来的研究,发现幼儿园阶段筛选阅读困难高危儿童的最好任务是文字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字母识别和文字概念,而社会经济状况、家庭文化环境、家族阅读障碍史、入学时间与阅读的相关并不高。在国内,吴汉荣等编制了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但其无法在3~6岁幼儿的阅读障碍高危筛选中直接应用。而彭虹、舒华等人通过对309名平均年龄为3岁半的儿童(35~49个月)进行词汇、语素识别、句法、非词重复和看图说词5个任务的测试,探索了汉语阅读障碍高危儿童的早期筛选方法。其具体筛选测验方法如下:(1)词汇:参考PPVT(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的方法,测查儿童的口语词汇量。同时呈现4幅图片,主试念出一个目标词,让儿童从中选出与之对应的图片。(2)语素识别:通过语义透明的假词,探测儿童的词素分解组合能力。同时呈现四幅图片,主试念出一个假词,要求儿童从中选出与之相匹配的图片。(3)句法:同时呈现4幅图,主试念一句话,要求儿童从中选出相应的图片,用来测查儿童对不同句法难度句子的理解能力。(4)非词重复:要求儿童复述主试口头呈现的假音节串,测量儿童的语音记忆能力。(5)看图说词:呈现图片,引导儿童命名,用来测量发音的准确性。测查重点是目标词的第一个字发音是否正确。
在参考了国外学者的分类界定标准后,他们将上述五项测验的总分(Z分数之和)低于平均分1.5个标准差的儿童定义为阅读障碍高危儿童;而各项任务的成绩低于该任务平均分2个标准差的儿童界定为在该任务上存在缺陷。结果显示高危儿童在所有任务上都显著落后于正常儿童;句法缺陷和语音缺陷所占比例最大;高危儿童存在的缺陷数量越多,则测验成绩越差。